首先,我们来看“朔望月”。朔望月是指月亮从新月到满月,再回到新月的周期,大约为29.5天。在老黄历中,每个月的第一天称为“朔日”,而满月的那一天称为“望日”。
接下来是“节气”。节气是古代历法中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时间节点。一年中,共有二十四个节气,如立春、清明、小满、大暑等。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。
“旬”是老黄历中的时间单位,一个旬包含三天。具体来说,上旬是指每个月的前九天,中旬是指第十天到第十八天,下旬是指第十九天到月底。
“日柱”是指每天在老黄历中的名称,如甲子、乙丑等。这些名称来源于天干地支,共有六十个组合,循环使用。日柱在命理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“时辰”是古代计时单位,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。时辰的名称依次为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
“宜忌”是老黄历中关于吉凶祸福的指导。在每天的宜忌中,会列出当天适合进行的活动和不宜进行的活动。例如,某些日子宜嫁娶,某些日子则不宜动土。
“黄道吉日”是指在黄道上吉利的日期。黄道是古代天文学家为了方便观测太阳、月亮和行星的运行而设定的虚拟轨道。在黄道吉日进行重要活动,如开业、嫁娶等,被认为会带来好运。
“白事”是指丧葬事宜。在老黄历中,会标注哪些日子不宜举行丧葬活动,以示对逝者的尊重。
“红事”是指喜庆事宜,如嫁娶、开业等。在老黄历中,会标注哪些日子适宜举行红事,以图吉祥如意。
“月令”是指每个月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。月令中会详细说明每个月的宜忌,以及相应的农事活动。
“星宿”是指古代天文学中划分的星座。在老黄历中,会根据星宿的位置和变化来预测天气和吉凶。
总结来说,中华老黄历中的名词繁多,涉及天文、地理、农事、民俗等多个方面。这些名词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智慧,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。